摘要:無論是天然草場還是人工草場,,都會因過度放牧,、土壤肥力減退、雜草侵占等原因導致草場退化,,使產草量下降,。利用綿羊野外集中宿營所產生的糞便進行草地改良,可提高產草量并延長草場使用時間,,使草畜平衡得到保障,。
威寧縣地處高海拔的高寒地區(qū),平均海拔2200m,,年平均氣溫11.5℃,。全縣共有天然草場19.13萬hm2(286.9萬畝),人工草場15.80萬hm2(237萬畝),,是貴州省綿羊飼養(yǎng)的主要聚集區(qū)域,。綿羊宿營是根據綿羊懼熱耐寒的生活習性而推廣利用的一項科學化飼養(yǎng)管理技術。宿營改良草地是牧民們在生產實踐中,,利用綿羊采食量大,、排糞量大、活動量小,、個體重量大而對地面破壞力強的特點,,通過綿羊野外集中宿營的方式,對草場進行輪番改良的牧草栽培技術,。
1 適宜宿營改良的地塊
1.1 土壤貧脊的地塊
土壤肥力嚴重不足,,使用化學肥料肥效短,,必須使用肥效長的農家肥來提高肥力的地塊。
1.2 農機具耕作困難的地塊
草場因坡度大,、地塊小,、亂石多、樹木叢生,,農機具無法耕作,,使用畜力耕作后整地勞動量較大的地塊。
1.3 雜草生長茂盛的地塊
雜草較多,、飼草利用率低,,需要進行翻種,使用農機具或畜力耕作都很難清除雜草,,而利用牲畜的踐踏和糞尿將雜草的根,、葉、莖破壞,,達到雜草清除為目的的地塊,。
2 宿營改良草地的技術要點
2.1 宿營改良草地的時間
宿營時間一般在氣溫較高的春末至秋初,牧草播種時間一般在降雨量充沛的季節(jié),。威寧縣因春旱嚴重,,通常在5月-10月宿營。
2.2 宿營地的選擇
在每次更換前,,應根據季節(jié)變化與土壤的粘性,、氣溫、降雨量等因素進行合理調配宿營地,。
2.3 宿營地的建設
為了有效地控制羊只的活動,,應在宿營地修建簡易圍欄,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效果,。
2.3.1 圍欄大小
以羊只的數量作為衡量標準,, 宿營密度2m2/只~4m2/只為宜。平整地塊密度可偏小,,對坡度較大的地塊,,可增加羊只密度來降低其對平地的選擇性。
2.3.2 圍樁的固定與選擇
在選擇圍樁時,,盡量選擇易搬運,,拆除,固定的木樁,、竹樁或鋼柱,,也可以借助墻體、樹木,、巖壁等外物,。圍樁間距1.5m2~2.0m2為宜,,用錘擊或挖抗填埋進行固定。
2.3.3 圍網的選擇與固定
以造價低,、重量輕的絲織編織網和鋼絲網為首選,,用鐵絲或布條將網固定在圍樁上,與地面接觸部分最好用土蓋壓,。
2.4 牧草的播種
2.4.1 播種時間
在降雨量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在羊群更換下一個宿營地前1d內撒播種子,用趕運的方式讓羊群在運動中盡量將草種覆蓋,。如降雨量不足,,可等待雨水充足時再進行播種,。
2.4.2 播種量
采用播種方式不同,,播種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點播與常規(guī)播種量相同,;因尿液對種子的腐蝕和糞便的覆蓋會造成種子的發(fā)芽率降低,,故撒播播種量應是常規(guī)播種量的1.2倍左右。
2.5 草地的管理及利用
播種后應避免牲畜對新建植草地的踐踏,,防止幼苗被踐踏死亡,。待幼苗長至8cm以上時,第1次用刈割的方式利用,,促使牧草在短期內側重于根系的生長,,以后再進行放牧或刈割。
3 小結
綿羊的宿營改良草地是根據綿羊的生物學特性,,利用綿羊在野外宿營時所產生糞便而進行的一項草地改良技術,,生產流程上省力, 利用時間長,,牧草產量也得到了提高,,能保障天然草場或人工草場的長期有效利用,適于在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養(yǎng)殖大戶,、家庭牧場中推廣利用。
(陳文全,、王炳,、邱仁艷 貴州省威寧縣草地畜牧業(yè)發(fā)展中心)